2018年10月18日,西安音乐学院第二届钢琴艺术节在老师、同学们和各界爱乐人士的期盼中迎来了第四天。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校有幸请到了香港演艺学院键盘乐系主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士郭嘉特教授在歌剧舞剧厅进行为期一天的专家授课。
专家课分上、下午两场,共有六位学生上台进行演奏。上午进行第一位演奏的学生是来自附中高三年级的窦丹阳,他演奏贝多芬奏鸣曲-黎明OP.53。郭嘉特教授在肯定窦丹阳的演奏的同时,提出了几点改进的意见。第一,在相同的音乐动机和乐句模进时要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层次,特别强调了旋律音的清晰度和音乐涌动感。第二,在强弱音之间过渡时要有良好的准备。第三,教授专门讲解了此曲的踏板,提出巧妙运用弱踏板来协助手指对音色的塑造。第四,对音乐要有充分的想象力,运用声音去营造画面感。


第二位演奏的学生是来自附中高三年级的张思璇,她演奏的曲目是门德尔松庄严变奏曲 OP.54。对于此曲郭嘉特教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首曲子不要加太多的调味料”,意为演奏中要注重自然情感的抒发。同时也指出了踏板不能过于浓重的问题。从第一变奏到第十三变奏,到终曲,郭嘉特教授始终细致耐心的逐句讲解,对左手的表现力、对速度的掌握、对声部间的音乐对话、对和声的层次构建、对踏板调色板般的运用、对特殊节奏的把控、对难点技术的剖析等等,在教授形象的比喻、手把手的示范、到位的讲解后,整首作品的声音立刻插上了翅膀,透亮而悠远。


第三位演奏的学生也是来自附中高三年级,胡若瑄演奏的作品是肖邦叙事曲 第四首。郭嘉特教授指出乐句之间包括乐句之内要追求声音与层次的均衡,强调美好的声音要用肩膀带动整个大臂去运行重量,让指尖的声音传递到内心深处。教授启发学生,“肖邦创作这首作品时是一种怀旧的心态,所以在演奏时要有回忆的色彩在音乐中,一直跟随旋律在心中歌唱。”这就要求在演奏时一定要注重内心的感受,每一个音都认真推敲,踏板也要换干净,听觉要敏锐而多变,总之使演奏者和听众始终都要沉浸在音乐当中。


11:30上半场专家课结束,郭嘉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音乐理解,精彩卓越的示范,耐心细致的讲解,亲切生动的语调,富有感染力的带动了现场每一位观众,使大家在聆听中徜徉音乐世界!
下午2:30,郭嘉特教授专家课继续进行。下午第一位演奏的是来自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的李子轩,他演奏了贝多芬《奏鸣曲》OP.31 NO.1第一乐章。郭嘉特教授首先针对此作品主题部分较为特殊的技术难点,指出了非常明确的练习方法,针对性极强的帮助演奏者解决技术困难,教授的讲解层次清晰、分析切中要害、效果立竿见影。在讲解中,郭嘉特教授形象的用“打开”、“关掉”等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演奏,力求将乐句弹的生动有趣。其次,经过教授启发后学生使用出了多种不同奏法的触键方式,立刻实现了多样化的音色体现,使学生获益良多。


第二位演奏的也是来自附中的学生田宇航,他演奏了肖邦谐谑曲OP.39。郭嘉特教授明确指出了此类体裁的节奏节拍的共性,以及每首作品的特殊个性,引导学生在明确了演奏框架的前提下,深入体会肖邦钢琴音乐中应有的分寸感把握,并通过示范进一步阐明规矩与自由、共性与个性间的适度把握与巧妙平衡。


第三位演奏的学生是来自钢琴系本科四年级的朱若熙,她演奏了勃拉姆斯《六首钢琴小品》Op.118号中的NO.1、NO.2、NO.3三首。郭嘉特教授细致入微的剖析了勃拉姆斯音乐的总体特征及艺术效果,引导学生尽可能使用细腻多变的触键,以得到变化性更为突出的声音效果。他还将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与艺术歌曲进行了对比讲解,更为生动的诠释了每个音的“精神世界”,让人充分领略到“音乐原本就是从内心流淌而出的一种情感表达”。通过郭教授的讲解与演绎,润物细无声般的再一次为我们呈现出了千变万化、极致细腻的音色,每个音都弹入了每一位在场听众心中最深邃的角落,相信勃拉姆斯此时此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真正活了过来!


经过一天的六节授课,郭嘉特教授从演奏技巧、作品分析、音乐理解、情感表达等等多方面给予了学生们全方位的细致讲解。这样高水平的专家课不仅带给演奏的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带给广大师生一个共同学习提高的机会。至此,音乐节第四天的活动圆满结束!

(文字:徐银池、张岱竹、吴晓韬。摄影:掌握社。校对: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