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音乐学院第二届钢琴艺术节第三天邹翔教授讲座与专家课

发布时间:2018-10-18点击量:31

2018年10月17日,西安音乐学院钢琴艺术节进入第三个活动日——中国著名青年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演奏家家文凭(演奏博士)获得者邹翔教授专家课在钢琴系401顺利进行。  

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领导、教师、学生以及校内外省内外钢琴教师和学生、钢琴爱好者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  

上午八点半专家课开始,第一位上课的是我系附中初二的学生白钰杰,他演奏的是贝多芬的32变奏曲(32 Variations WoO 80)。邹翔教授首先对这首变奏曲的力量部分做了整体的总结,每一个变奏部分都是迥然不同的音乐形象,对于力量的释放每一次也应存在细微的差别,不能太过放纵也不能太过内敛,力量是在释放与克制中来平衡的。  

接下来邹翔教授根据每一个不同的变奏,不同的演奏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在技术,音色,力度的不同层面给出了相应的练习方式,对于演奏者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与提高。  

第二位上课的是我系研三的学生林韵,她演奏的是拉威尔的钢琴组曲《镜子》中的第四首丑角的晨歌。邹翔教授首先对她的演奏技巧做出了肯定,然后在整体音乐情感表达方面给出了建议。拉威尔是属于浪漫之后,印象主义的作曲家,同时也留有巴洛克时代的对位意识,他的作品主要表达古希腊时对酒神的一种崇拜,在演奏中也应该表现出酒神的洒脱,音乐时具有强大的戏剧张力。邹翔教授通过一些时代背景来阐述作品应该具备的情感表达效果,让人对于作品的理解茅塞顿开。  

第三位上课的同学是我系附中高三的学生常丁元,他演奏的是巴托克的钢琴奏鸣曲Sz80第一乐章。巴托克的作品是吸收了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调式到节奏等方面的素材和灵感,所以在调性方面比较多变,在练习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邹翔教授在现场让学生采用在木板上弹琴的方式来教会我们怎样在练习的过程中给音乐做减法,当失去音高时,我们才会更加注重速度和节奏等方面的问题,这一生动有趣的练琴方式让大家在练习中感受到新的乐趣,同时也能启发我们在节奏中运用不同的触键方式来感受音乐的律动。  

不知不觉,邹翔教授的大师课已临近尾声,三位同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通过邹翔教授精彩的讲解与示范让大家了解到了更丰富的音乐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下午,邹翔教授在艺术中心的歌剧舞剧厅为我们展开了以“中国当代钢琴作品赏析”为标题的专题讲座。讲座共介绍了四部中国当代优秀的钢琴作品,同时邹翔教授还现场进行了逐一演奏,使大家拥有更完美的视听感受。  

第一部作品是周龙老师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敦煌幻想》,这是一首委约作品,历时三年才完成最终创作。该作品取材于敦煌丝路,通过邹翔教授的演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此起彼伏,仿佛为观众描绘出一幅古丝绸之路画面。周龙老师创作的作品中更愿意将钢琴的听觉想象当成打击乐来形容,所以在触键方面以及力度上会更强一些。作品采用的调式不是五声调式,而是带有东方色彩的全音阶,音乐更细腻一些,且有空旷感。  

该作品在演奏中邹翔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一种特殊的演奏方式,按住琴弦末端的位置会产生更饱满的音色,分毫之差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根据演奏家自己的想象来安排不同的音色。  

第二部作品是盛宗亮老师的钢琴套曲——《我的旁歌》(My Other song),被评判为最国际化的,具有当代作曲要求,当代审美的作品。套曲共分为四首,第一首是三段式,采用的是五声调式;第二首在不断得转调中,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有可能会有一种压迫的不适感,同时还富有炫技的色彩;第三首中采用了较难的人工调式,在演奏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第四首是套曲中的精华,创作背景是为了悼念他去世的母亲,运用了循环主题,具有轮回的象征意义,还采纳了大量的藏传佛教的音乐风格及旋律。这是一套让人在听觉享受时体会到不同层次,不同意境的优秀作品。  

第三部作品是叶小纲老师的《纳木错》(“错”是指西藏的湖)。这首作品在创作情感上的前提是为他一位4岁夭折的小女儿而做,音色很空灵,情感很细腻,仿佛置身于西藏高原,带着遥远的想象,又带着一丝隐约的神秘。  

最后详细讲解的是高平老师的《第一钢琴奏鸣曲“浮影”》。通过不规则的音型、节奏,低音主题与“羽翼”音型的叠置,主题动机的紧缩与浮雕式显现等手法来表现主题乐思,邹翔教授的演奏也让听众感受到充满了灵动而变换不止的感觉和情绪。  

邹翔教授精彩的专题讲座唤起了我们对中国当代钢琴作品的无尽的兴趣,使得现场的每一位听众都对这类近现代风格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带领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国当代钢琴作品的创作形态与多样化的风格,具有着极为深远的指导意义。  

文字:赵尹萱、张岱竹  

摄影:掌握社  

校对: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