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系“学生周末音乐会——德彪西专场”完美落幕

发布时间:2022-06-15点击量:188

2022年6月10日晚19:00,由于疫情影响,钢琴系的同学们终于迎来了本学期第一场钢琴周末音乐会,本次音乐会为德彪西作品专场,由卢节,王彦心 施昊韫,张一凡,郝若男,李心畅,冷富瑞,赵晓璐,郭雨辰,陈飞宇参演,张洁琼老师和刘剑老师点评,梁雨涵同学主持。整场音乐会演奏精彩,点评详尽,干货满满,同学们收获颇丰!

第一首曲目是由卢节同学演奏的《金鱼》。《金鱼》选自德彪西作品《意象集》第二集,《意象集》作品原文为images,意思是印象, 形象, 影像, 图像, 肖像。字义除了具备视觉、图像、图画等具体印象意义外,更加具有有虚幻、幻象、心像、隐喻、象征以及影射心情意境或心中意象的抽象意义,即表达心中意念表象或者隐喻之含义。据考证,德彪西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本人收藏的一件东方漆器,而并非是鱼缸中活灵活现的金鱼,但整首乐曲呈现给大家的确是嬉戏玩耍、自在漫游的金鱼形象。卢节同学的演奏声音富有层次,展现给听众一副金鱼自由自在游动的画面。

第二支曲目是王彦心同学演奏的德彪西练习曲第十一首,1915年,当印象派音乐作曲家德彪西正忙于为他的出版商迪兰德编订肖邦的练习曲时,产生了自己要写一些钢琴练习曲的想法。这套《12首钢琴练习曲》于1916年6月出版,题献给肖邦。这部练习曲分为两集,每一集有6首,按特殊的技术问题排序;第二集则是对音响及各种技术问题在音乐上表现的可能性的探索。这套练习曲的第十一首的标题是“为复合琶音而作”,顾名思义,作曲家是为琶音这一技术类型在音乐上表现的可能性所作的。德彪西在这首练习曲中,将具有印象主义特征的音响色彩与琶音技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作出了梦幻、灵动、瞬息万变的音响世界。

  


第三首由施昊韫同学带来《欢乐岛》。《欢乐岛》创作于1904年,正值德彪西创作成熟期,是音乐会常演的曲目之一。该曲受华托名画《划向西代尔岛的小船》的启发所作。这幅画描写一群贵族男女,幻想能去到一个无忧无虑的爱情乐园。西代尔岛,是希腊神话中爱情与诗神游乐的美丽岛屿。画中华托描绘贵族男女们准备驶向该岛的情景。在此曲中,音乐创作涵盖了较多的要素,可以说是德彪西风格在这一时期集中的体现。《欢乐岛》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技巧较辉煌并具有多种技巧组合的作品,各声部间构成复杂的节奏组合,声音色彩层出不穷,音乐形象以及多层次表现相当丰富,并探索着全音阶、全音序列和各种半音经过的运用。与德彪西其他较多表现色彩和心理感受的钢琴作品相比,该曲更注重形象、外在的刻画。

第四首《更为缓慢的圆舞曲》由张一凡同学演奏。德彪西在1910年还创作了一首非常短的小品《更为缓慢的(圆舞曲)》(La Plus Que Lente)。“圆舞曲慢板”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沙龙风格,德彪西的音乐有一种超自然的美感,有一种特殊的意境,还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忧伤,你若去细细体会,还会有其他的感怀......有人形容:听这首乐曲,“好似挽着一位老者的手,缓缓地步入一座秋日的花园,内心虽不复激扬、雀跃,但看到的是一幅画卷慢慢地展开——留白,山水,叶脉,微澜......不掩饰,不炫耀,人生在这一瞬间,可触,可赏......”这首作品原本是为钢琴独奏创作的,但因欣赏性强,被改编成各种器乐演奏形式,比如有小提琴版、大提琴版以及弦乐合奏版。

第五首《雨中花园》由郝若男同学演奏。《雨中花园》是德彪西钢琴作品《版画集》的第三曲,作于1903年。乐曲以两首古老的法国民歌为素材,通过雨、云、阳光、晴空的瞬息变幻,逼真地描绘了法国的田园景象以及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形象。1903年完成的钢琴套曲 《版画集》,由《塔》《格拉纳达之夜》《雨中花园》三首乐曲组成,德彪西在创作时受到当时印象主义艺术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在和声、调式和节奏上都有所创新,由此奠定了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基本风格。乐曲描绘了雨的各种各样的状态,有时是令人幻想的濛濛细雨,有时是倾盆而下的狂风暴雨。

德彪西采用了两首著名的法国儿歌的旋律,一首是《宝宝催眠曲》,另一首是《我们不怕野兽角》,这使作品染上童的幻想色彩。乐曲通过雨、云、阳光、晴空的变幻,描绘了法国的田园景象以及孩子们天真烂漫的形象。

第六首《假面舞会》由李心畅同学演奏,《假面舞会》作于1904年。a小调,6/8拍,幻想风格的甚快板。全曲贯穿着全音音阶的和声进行,中间乐段是采用五声而写成的对位,与他的《版画集》中的第一首《塔》十分相似,不过它的速度要更快些。全曲象似一个活泼小丑的形象。



 


第七位演奏者冷富瑞同学为我们带来两首曲子:《德彪西练习曲—为八度而作》《运动》

德彪西练习曲第五首标题为“为八度而作”顾名思义其技术训练目的为八度技术。但和传统技术密集型八度练习曲不同的是,除 B 段外,并未大量出现高频次重复型八度技术。此外,快速八度技术段落基本集中于右手,只在72-79小节和115-118小节出现双手平行八度。除八度技术外,主体部分还包含着大量的八度加音和弦,及少量单音、双音托卡塔式技术。德彪西作为印象派极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在练习曲这类题材中,仍坚持了他的音乐理念。在通过本曲的一系列相应的训练,可获得更好表现德彪西音乐及印象派音乐的技术能力。此外可以更多地了解德彪西的创作特性及风格,对于其特有的分句法、音乐进行特点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运动》这首乐曲选自《意向集》第一集第三首《运动》描绘黄蜂以敏捷的动作不停地围绕着蜜罐,关在笼中的黄蜂扇动着一双翅膀。由于它们的频繁运动,这种运动被创作为连锁在长时间的持续音中,使和声一直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中。其中 C 的持续音,内声部的持续音或转位的持续音在这一部反的62小节的每一个小节中都有体现或者暗示。在这些长而又固定的各部位的上方,微光持续不变,音色却有着巧妙的变化。


 

 第八位演奏者赵晓璐同样演奏了《意向集》第三首这首作品,她的演奏得到了点评老师的一致认可。

第九位演奏者郭雨辰演奏《西风所见》。《西风所见》为《钢琴前奏曲》第一册中第七首,《钢琴前奏曲》是德彪西较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前奏曲第一册中的12首作品于1902年至1910年2月间完成,第二册中的12首在1910年至1912间完成。此阶段德彪西已经50岁左右,对于音乐的本质有了自己新颖且独特的见地,在这24首前奏曲曲末都注示了一句标题,演奏者看到标题所表达的涵义就可以感知主要描述的对象是自然景观还是神话故事。

西风所见》题材源自安徒生童话中的《天国花园》,整首作品围绕着大自然景观“狂风”进行描写,创作手法与古典主义、浪漫风格钢琴音乐不同,脱离传统功能体系,无调性通过复杂的技术色彩在音响上加以修饰,运用全音音阶构成各类和弦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加强了音乐的浓厚感,使旋律层层推动,是德彪西刻画描摹“风之三部曲”的第三篇章,也是关于风的另一种不同形态。

第十位演奏者陈飞宇带来《德彪西练习曲—为半音阶而作》和《焰火》

第七首德彪西练习曲是一首半音阶练习曲,它不同于一般的半音阶练习,德彪西在这首练习曲中并不要求训练手指的机械性,而是要训练手指的灵活性、伸缩性和韧性。这首练习曲的第63小节是这首练习曲最难的地方,其音色要求非常朦胧,手指必须控制得非常弱。弹奏德彪西作品的演奏者要具有控制音色微妙变化的能力,使音乐在手指的抚摸下自然地流淌出来,而且使听众感觉不到琴锤的存在,让手指融化在音乐之中而不是敲击键盘。

《焰火》是德彪西24首前奏曲的最后一首,德彪西最辉煌灿烂的作品之一。 在《焰火》中,德彪西完全舍弃了旋律、节奏和调性规则的束缚,只剩下简短的动机以及瞬息万变的织体描述的光影世界,虽然是仅为4分钟的简短即兴作,却包含了从《版画集》到《儿童乐园》出现的几乎所有手法和元素,甚至是诸如《月光》的抒情、《水中倒影》的流动、《林叶钟声》的画面、《木偶步态舞》的活泼动态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印象派最为纯粹和集大成的作品。


十位演奏者精彩的演奏结束后,两位点评老师分为为每个同学就各自的演出提出了建议和指导。同时给在场作为听众的所有同学们对印象派作品演奏的要点做了简要说明:触键的力度方面要留有余地;精准使用踏板;注意音色的层次丰富和变化丰富;演奏时富有想象力,有画面感,不要过于平淡;声感不同于古典的纵向,声音的线条是横向的;要多积累浪漫时期的乐曲慢慢过渡到印象派作品,等等。

参加周末音乐会不仅是对演奏者的锻炼,同时对于听众来说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钢琴演奏学习要避免闭门造车,应积极上台,多聆听同学演奏,从而明朗自己的不足,规划进步路线。

供稿:梁雨涵